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黄冈土特产鱼面 湖北的土特产鱼面怎么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黄冈土特产鱼面 湖北的土特产鱼面怎么做更新时间:2022-04-06 14:22:30

一. 湖北省 黄冈市 浠水 散花藜蒿

散花藜蒿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藜蒿,又名芦蒿、水蒿、香艾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于荒滩等潮湿处,因其抗逆性强、病虫为害少,经人工栽培后,成为一种营养丰富、无污染的绿色蔬菜食品。

散花藜蒿是野生大叶藜蒿经保护栽培而得到的反季节野生蔬菜,可食部分为地上幼嫩茎,嫩茎长16~22cm,粗0.4~0.6cm,具特殊清香气味。商品散花藜蒿嫩茎新鲜,颜色白绿,具特殊清香气味,手折易断,较自然生长得到的粗壮,香气更浓,颜色更明亮,节间更短,粗纤维更少或无。具有祛风湿、健脾胃、平抑肝火、预防便秘、促进消化,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功效。据《浠水县志》记载,散花藜蒿至今已有千年的种植历史,是鄂东名产,三国时期,周瑜在“策湖”(以孙策在湖北浠水散花练兵而得名)训练水师,经常取藜蒿、菱角、茭白等野生蔬菜以作军用,给士兵强身健体。散花藜蒿产区毗邻长江,三面环水,远离工业区,周边无污染源,种植区耕作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保墒保肥。2010年以来,浠水县人民政府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藜蒿生产,现种植面积已达8000多亩,产量超过1.2万吨。

2000年,浠水县从外地引进藜蒿在散花镇禹山村进行大棚栽培试验,经过10多年的探索、试验、示范推广,现已扩大种植面积210hm2,产量6000T/ hm2,年产值达3000万元,每年销往北京、天津、武汉、上海、黄石等大中城市,并且供不应求。散花藜蒿最佳播种期是7月底8月初,一般每隔一个月收割一次,一年可收3—4茬。

另悉,我省列入本批保护目录的共有3个农产品,另外两个分别为随县洪山鸡、秭归屈乡丝绵茶。

地域范围

散花藜蒿产区位于湖北省浠水县散花镇西南部,分布在策湖周围,东为仙女庙村,西为仄船地村,南为禹山村,北为红莲巢村的范围内,产区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0o15′46〞~ 30o17′35〞,东经115o06′40〞~ 115o10′46〞之间;产区东西宽8公里,南北长3公里,适宜种植藜蒿面积850公顷。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散花藜蒿是将野生大叶藜蒿经大棚保护栽培而得到的、12月至次年3月间上市的反季节野生蔬菜,可食部分为地上幼嫩茎,嫩茎长16~22cm,粗0.4~0.6cm,没有侧生枝,无粗纤维,木质化程度低,颜色白绿,具特殊清香气味。商品散花藜蒿为去叶后只留尚未展开心叶、经捆把包装后的幼嫩茎。嫩茎新鲜,颜色白绿,具特殊清香气味,手折易断,较自然生长得到的粗壮,香气更浓,颜色更明亮,节间更短,粗纤维更少或无。食用方法是切成寸断清炒或佐以其它肉类烹饪,炒制后颜色脆绿,口感脆而不烂,香气扑鼻,化渣易嚼,爽口。 2、内在品质指标:散花藜蒿的内在品质跟普通藜蒿一样,具有祛风湿、健脾胃、平抑肝火、预防便秘、促进消化的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3、质量安全规定:散花藜蒿的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T5010-2002)的要求,品质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绿叶类蔬菜》NY5089-2005的标准;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T/T5017-2001)和《无公害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5018-2001)。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产品经农药残毒检测合格方可上市。

二. 湖北省 武汉 新洲区 张店鱼面

张店鱼面,制作工艺精巧,可用于煨汤、炒食,鲜香爽口,风味独特,称得上是荤素兼备的美味佳肴,广为人喜。近年来,李集街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农业要“做特色文章,出规模效应”的指导思想,坚持立足资源,做大做强做响张店鱼面品牌,注重发展鱼面加工产业,促进了李集及周边地区水产养殖业发展。

2007年,李集街依托武汉市新洲张店鱼面公司,成立了武汉市新民鱼面加工专业合作社,将全区鱼面加工业主紧密团结在一起,加强业主之间的联系、沟通、合作,实现了新洲鱼面加工业的强强联强。带动了李集及周边水面养殖3万余亩,同时带动了种植、运销等行业的发展,年转移劳动力900余人,加工鱼面15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3000余万元。

张店鱼面,是菜中精品,在销售上实现了农超对接,畅销全国各地。2007年获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2008年被评为武汉市著名商标,并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武汉新民鱼面加工专业合作社,2007年被武汉市委办公厅授予“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同年被武汉市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三. 湖北省 黄冈市 武穴 武穴豆泡

武穴豆泡是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的。武穴豆泡外观光滑,内面被食用油炸成发泡筋络状,所以炖肉、烧肉佐以豆泡的菜肴在武穴城乡有着悠久的历史,群众将此菜名呼为“豆泡炖肉”或“豆泡烧肉”。

武穴豆泡是用豆腐干切成长条形状或团方形状,进行加工处理后,用食用油油炸而成。长条状如手指精细的名曰鸡脚爪豆泡,团方形状的名曰团豆泡。豆泡也有叫豆腐果的,即长豆腐果或团豆腐果。武穴市场上多出售长条状的鸡脚爪豆泡。武穴豆泡外观光滑,内面被食用油炸成发泡筋络状,所以炖肉、烧肉佐以豆泡的菜肴在武穴城乡有着悠久的历史,群众将此菜名呼为“豆泡炖肉”或“豆泡烧肉”。豆泡炖肉或烧肉经肉汤炖煮,红烧软和后,豆泡外观柔软,内面发泡豆筋网络含有汤汁,如果用土火锅炖煮,越煮味道酥嫩越加鲜美,与一般豆腐制作的菜肴风味大大不同。因此,武穴城乡人民逢年过节或招待亲友客人,豆泡炖肉或豆泡烧肉为必备的一道菜肴。近年来,武穴豆泡“养在深闺被人识”,梅川、余川和刊江、武穴办事处的豆泡在市场声誉雀起,被誉为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四. 湖北省 黄冈市 黄梅 糖粑

提起糖粑,黄梅人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它就是纯白色上等糯米爆花和优质的麦芽糖揉在一起后切成的块状物。吃到嘴里香甜,松脆,满口生津,回味无穷。是我们那个年代过年时的一道美味佳肴,也是我们小时对过年的无限期盼的切实原因之一吧!

糖粑好吃,但制作起来还是有点讲究。它首先是精选上好的小麦,和上等的糯米,比例大约是一斤糯米兑一两小麦,把小麦洗干净,凉在簸箕筐里,十天左右进行催芽,要保证每天喷三四次水。糯米则要放在土灶上用汤锅煮熟,等小麦发芽后,把麦芽晒干与糯米饭一起混合均匀,亦可直接与刚出锅的糯米饭一起倒入大锅中,加入水,(注:水一般为淹没一巴掌为宜)均匀搅动,用文火加热,保证温度始终在30度上下,让麦芽与糯米饭发酵,形成液体。因为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十多个小时并且中间不能熄火,所以,过去生火原料一般选用干牛粪或稻谷壳,塞满灶膛让其自身慢慢燃烧。经过一夜后,一切恰恰好,铲起用纱布亦可用其稀布加以沥干,残渣不要,把沥下来的液体复入干净大锅中用大火烧开后,再用小火慢熬,要经过十小时左右,才能形成麦芽糖,也叫糖稀。小时为了吃到糖稀,我们兄妹几个眼巴巴地围在锅边,时不时砸吧着垂涎欲滴的馋嘴。就在即将出糖时,父亲便会大声道:糖来了,糖来了。我们几个便欢呼雀跃起来,又熬了一段时间后,父亲便在锅里铲了几勺糖稀给我们吃,记得我最爱的是锅边的那些糖块,因为糖稀处在锅的边缘,锅底又在不断加温,所以就形成了麦芽糖块,我总是铲起来用手捏着边炫耀边满足的品尝着,小小的心灵早就幸福的乐开了花。

爆米花是制作糖粑的关键食材之一,是用精质糯米,冼净后放置木制蒸笼里蒸熟,放在蔑筐里晾干,然后放在阳光下暴晒七天左右,使其成为米籽,最后将米籽放入锅中炒,锅里面可得放干净的沙子,使米籽受热均匀,这样白白胖胖的糯米花就出锅了。

把糯米花倒入锅中和糖稀捏揉在一起,这可是技术活,如果拿捏不到位的话,它们是散的,然后用铲子铲到木制盘里或书用抽屉里,上面盖上干净的柔布,这时需要大人们赤脚在上面反复踩,记忆中的父亲踩着糖粑,总是那么的欢快,他矫健的身姿总让我感觉是在跳着一场优美的舞蹈,直至踩结实了我还在旁边沉醉的欣赏。这时父亲便把踩结实的糖粑小心的倒扣在干净的木板上,再把覆盖了糖粑的木板抬到并列摆放整齐的两条长凳上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切糖粑。切时父亲便在刀口上抹点清油,告诉我说这样切下去才不会沾刀口的,我看着父亲一刀一刀的切下去,他的刀功也是我最欣赏的,大小均等,形状整齐的糖粑就这样一小块一小块的出现在我的面前。至此,糖粑制作就0成功。儿时就盼这刻到来,看着白花花的糖粑纷纷落入盘中,我们便迫不及待的用小手拿上几块跑到边上嘻闹着吃了起来,那种情景,至今难忘。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过年也不用再这么辛苦的制作糖粑了,只要去市场上买就行了,而且延伸了许多不同口感的糖粑,如添加芝麻的,用粟米制作的等等,但是我想这种古老的制作方法应该记录并传承下来,那种揉合着天伦之乐的情形也不至于消失。

五. 湖北省 黄冈市 红安 红安臭皮子

红安臭皮子

红安著名,相传台于宋朝初年,本为寺庙素食。闻之有臭,食之清香爽口,味美汤鲜。蕲春油姜蕲春油姜在历史上颇负盛名。系有嫩姜酱渍加工而成,脆嫩香甜,含纤维质少,为蕲春著名之一。既是一种有名的酱菜,也是很好的调味品,同时还具有促食欲、健脾胃之功产。蕲春蔬菜公司现将其制成罐头,远销国内外,深受顾客欢迎。

六. 湖北省 黄冈市 浠水 蚕茧

通常指桑蚕茧。桑蚕蛹期的囊形保护层,内含蛹体。保护层包括茧衣、茧层和蛹衬等部分。茧层可以缫丝,茧衣及缫制后的废丝可作丝棉和绢纺原料。蛹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可用于制药及提取蛹油,并可作鱼及家畜的饲料。

形成和形态结构熟蚕上蔟后,先吐丝做成松乱的茧衣;然后头胸部开始有规则地摆动,吐出呈~形或∞字形的丝圈,积15~25个丝圈成丝片;许多丝片由丝胶粘着构成茧层。茧层上的丝缕称茧丝。由外及里完成茧层后,在茧层内腔形成蛹衬,即完成吐丝结茧过程。蚕茧有椭圆形、椭圆束腰形、球形或纺锤形等不同形状。茧有白、黄、淡绿、肉红等颜色,生产上大多用白茧。

七. 湖北省 黄冈市 红安 红安珍珠花菜

红安地方名菜。珍珠花系生长于红安县北山区的一种野菜,明代《黄安初乘》(明户部尚书耿定向著)有记载。当清明前后,珍珠菜含苞待放时和嫩叶一起采摘,放入开水锅中烫至黄色,捞出晒后备用。食用时用温水泡胀,再用清水漂过,随肉小炒,如与腊肉蒸食,味更佳。具有柔和、清香、耐食等特点。

珍珠花菜主产地为红安县天台山,生长面积约1800多亩,生长在海拔800米至1000米的大山之中, 每年的产量约21000斤(干重)。珍珠花就地加工成珍珠菜并上市,一般就近在当地销售,在红安县城也有三十个土门店在销售珍珠花菜,产品一般作为地方销往北京等大城市。

珍珠花菜的生产有上百年历史,真正出名还是在大革命时期。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份暴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大革命失败后,红四方面军退隐天台山,山上没有粮食,红军战士就靠山上少量红薯充饥,结果数量少不够食用,就在山上,战士们发现了一种小灌木植物,而且数量大,上面有很多嫩叶,而且在春天开花,他们冬天吃枝叶,春天就试着采摘树上一点花吃,开始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吃后一段时间发现这种花食用不仅无毒,而且味道不错,红军战士们食用后体力充沛,随后他们投入到英勇杀敌的战斗中去了,此后这种花菜就在大山0名了。以后,红军战士们就把这种花叫做珍珠花,再之后人们将这种花做成的菜叫做珍珠花菜。在解放战争时期,1主席当时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争时,也带领战士们食用过天台山的珍珠花。

珍珠花的嫩花被采摘后一般用温水浸泡20分钟以上,过滤捞起后再凉干,就成了干菜。可直接青炒,也可用珍珠菜做成红烧肉或青蒸肉等,酒店中有珍珠烧肉、青蒸珍珠菜、青炒珍珠菜等。

八. 湖北省 黄冈市 英山 古泉清酒

古泉清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古泉清酒是湖北黄冈市英山的。

唐代,大学士沈佺朝代女皇武则天巡狩江淮,在东汤河温泉洗浴,栖身古山村,发现一眼古泉,水质清澈甘甜,后取古井水酿酒,其酒清醇芳香,遂取名“古泉清”。

至宋代,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嗜饮古泉清。相传其活字布版时,古泉清酒不离手,每版完成必豪饮之。

古泉清酒清冽、甘醇,入口甘甜余味绵长,酒的品质大大优于用其他水质而酿造的酒。一时间,古山村酒作坊亦渐成规模。有诗歌《古泉清》为证:“英邑诗香酒更香、古山村里尽槽坊、文人雅士邀相至、哽饮琼浆引兴长”。

历史延续至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古山村的几位有识之士与县副食品公司联营,成立了古泉清酒厂,使流传数百年的古山白酒有了正式名分,古泉清白酒辉煌一时:

1983年获得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湖北省优质产品奖。

1986年、1987年连续两届获部优产品奖。

1988年,获湖北省首届白酒评比银钟奖。

湖北古泉酒业集团公司在秉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大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使“古泉清”系列白酒以全新的面貌,全优的品质风靡市场。国家一级品酒师对古泉清白酒的评价“香气优雅舒适,口感绵甜醇厚,回味悠长干净,饮后余香缠绕”。

古泉清酒

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红山镇、孔家坊乡、金家铺镇、石头咀镇、陶家河乡、草盘地镇、雷家店镇、杨柳湾镇共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英山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界定古泉清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英政函〔2013〕29号

湖北古泉酒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GQQ0001S-2013《古泉清酒》

九. 湖北省 黄冈市 黄梅 黄梅堆花酒

黄梅堆花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梅堆花酒是湖北黄冈市黄梅的。

黄梅堆花酒

湖北省黄梅县黄梅镇、大河镇、下新镇、独山镇、濯港镇、五祖镇、停前镇、杉木乡、孔垅镇、分路镇、新开镇共1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黄梅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黄梅堆花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梅政函〔2014〕147号

黄梅县地方标准:DB421127/T001-2014《黄梅堆花酒》(草案)

十. 湖北省 黄冈市 麻城 张广河天麻

张广河天麻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张广河天麻

麻城市三河口镇张广河天麻产业协会

天麻是一种珍贵药材,具有平肝息风、祛风止痛、降血压、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效。天麻喜湿,不耐高温,海拔600米以上山腰最宜种植。以三河口镇张广河为中心的九个村仿野生天麻种植主产区,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6°c,日照1600-2513h,日照充足,降雨量充沛,适合天麻的生长,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张广河天麻“个大、肉肥、色黄白、质坚实、无空心”的优良品质。

多年来,三河口镇政府大力推进“张广河天麻”特色基地建设,并于2016年成立了张广河天麻产业协会和天麻种植合作社,将特色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积极推动合作社与贫困户对接,免费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指导,并以保护价回收产品。该镇现有种植农户5000余户、从业农民20000余人,种植面积80000余亩,年产量约500万斤,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产品畅销湖北、安徽、河南等大中城市和省市地区,出口到新加坡、香港。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