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肃白银的特产有哪些 甘肃省白银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肃白银的特产有哪些 甘肃省白银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3-30 06:51:43

一. 甘肃省 白银 会宁县 会宁羊羔肉

会宁羊羔肉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功能。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生物学效价高,符合FAO/WHO提出的人体氨基酸需要量的平衡模式;富含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A、B、B1、PP、C、D、叶酸等多种营养性元素;属低脂型肉品,且大理石纹良好,胆固醇含量低;营养素配比合理,是集营养、滋补、保健于一体的优质肉食品。其肉质鲜嫩,味美可口。肌肉纤维细,交联少,嫩度高;低级脂肪酸、氨基酸、含氮浸出物含量丰富,膻味轻微,香味浓郁,感官品质优异。



主要产品有分割包装生肉产品及加工熟食产品等。

二.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甘肃高山细毛羊

甘肃高山细毛羊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海拔2 600~3 500米的祁连川高寒牧区育成的毛肉兼用细毛羊新品种。其主要特点是:对高寒牧区严酷的自然生态条件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抗逆性强,善于爬山游走,放牧性能好,遗传性能稳定,羊毛长度好,有较高的生产性能。羊毛品质符合毛纺工业的要求。是我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细毛羊品种之一。1995斗被列入《世界动物品种志》。

甘肃高山细毛羊体型较大,体质结实,蹄质致密,体躯结构良好,胸宽深,背平直,后躯丰满,四肢端正有力。公羊有螺旋形大角,颈部有1-2个横皱褶;母羊多数无角,少数有小角,颈部有发达的纵垂皮。被毛纯白,闭合性良好,密度中等以上,体躯毛和腹毛均呈毛丛结构,细毛着生至头部至两眼连线,前肢到腕关节,后肢到飞节。

甘肃高山细毛羊周岁育成羊体侧部毛长为10.5厘米以上,1.5岁育成羊体侧部毛长为12厘米。羊毛细度以66支为主体支数,羊毛细度在70支以上个体占品种群体的20%,羊毛细度均匀,64、66、70支特级羊毛平均纤维直径分别为21.93、20.22和19.17微米。羊毛单纤维强度平均为7.82克。羊毛弯曲清晰,呈正常弯或浅弯,油汗适中,颜色呈白色或乳白色,无黄色或颗粒油汗,无污染部分占毛丛高度的1/2以上。羊毛密度较大,平均每平方厘米毛纤维根数达6 000根以上,最高达7 500根。羊毛净毛率达48%以上。

甘肃高山细毛羊具有良好的放牧抓膘性能,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纤细肥嫩、无膻味,在终年放牧条件下,成年羯羊体重达60千克,屠宰率达48%,净肉率达82.25%,油脂率5.5%;4月龄断奶羔羊体重达23千克,屠宰率达45%以上。

甘肃高山细毛羊8~10月龄性成熟,初配年龄为1.5岁,母羊平均利用年限为8年。经产母羊产羔率为110%,繁殖成活率为81%以上,羔羊成活率为96.49%。母羊实行冬、春两季产羔,冬产母羊每年7~8月份配种,12~1月份产羔;春产母羊每年11月份开始配种,翌年5月份开始产羔,配种可采取人工授精和自然0方法。羔羊初生重,公羔平均4.21千克,母羔平均3.99千克;冬羔每年4月下旬断奶,春羔每年8月下旬断奶;羔羊断奶重,公羔平均22.60千克,母羔平均21.42千克。

甘肃高山细毛羊是我国珍贵的细毛羊培育品种之一,在海拔660~4 000米之间,温带、中温、寒冷及高寒条件下,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对改造土种羊及0羊,推进全省乃至周边省区细毛养羊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广大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和社会经济价值。“九五”期间,瘫羊的发展已列入中国美利奴发展系列,开展“中国美利奴高山型新类群的培育”研究项日,今后品种的发展要通过澳化,加强选育力度,进一步改善羊毛品质,改进羊毛细度,提高净毛产量,提高品种的综合品质。

三. 甘肃省 白银 会宁县 砂田西瓜

会宁县砂田西瓜主要种植区域是关川河流域,包括头寨子镇马家堡、头寨子、小寨子、成牟、共丰、三百户,郭城镇八百户、大羊营等村,常年种植砂田西瓜3万亩。以自然降水为水源,生产无污染、无残留,具有较好的地域优势。海拔1580米,年日照时数2526小时,海拔较低、气温高、昼夜温差大,生产的西瓜皮薄瓤沙,甘甜爽口,含糖量高,深受消费者欢迎。

四. 浙江省 台州 仙居 白银饰品

仙居是中国最大的三大白银集散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浙江白银市场,素有白银王国之美誉,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书法银雕版画。精加工过的白银制品品种繁多、物美价廉,是馈赠朋友的理想礼物。

五. 甘肃省 定西 渭源县 甘肃洮砚石

渭源县

峡城乡:为甘肃洮砚石产地。

六. 甘肃省 白银 靖远县 靖远文冠果油

靖远文冠果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靖远文冠果油是靖远县的。靖远县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结合林业生态工程,积极争取上级帮扶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鼓励种植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文冠果产业,加大文冠果油、茶等后续产业开发力度,努力将靖远打造成为“全国文冠果之乡”。

靖远县栽植文冠果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崇祯年间,百年以上古树星罗棋布。从90年代起,靖远县就不断探索文冠果栽植及果实利用技术研究,厚积薄发,21世纪初已完全掌握文冠果栽培技术,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积极鼓励、引导造林大户及村民栽植,种植产业不断扩大,2008年靖远县被省上列为文冠果生物能源基地建设重点示范县。截止2015年,全县文冠果种植面积达到13.99万亩,结果面积4.37万亩,产量达到725.5吨,产值2176.5万元。

文冠果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生物质能源油料树种,果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症,经过加工后可制成亚油酸丸、益寿宁等药物,对治疗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硬化和慢性肝炎均有明显的保健和治疗作用。2007年,靖远县林业局委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对靖远文冠果籽实进行了全面检测,结果显示,文冠果种仁含油率干基为632.3克/公斤,粗蛋白干基为237.3克/公斤,棕榈酸5.92%,硬脂酸2.01%,油酸31.78%,亚油酸44.04%,亚麻酸1.54%,二十碳烯酸0.42%,花生酸7.76%,果仁利用率大,亚油酸含量高。

靖远县把文冠果产业作为林业建设的一大重点来抓。目前,已成立甘肃万林科技有限公司、甘肃陇原农林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甘肃东方龙元文冠果产业有限公司等3家文冠果种植龙头企业。并成功引进甘肃长瑞文冠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其文冠果保健食用油加工工艺、保健茶、保健枕、果壳入药等新用途技术,科研水平和成果居全国业界领先地位。目前,全县已建成文冠果籽油加工厂2处,年加工能力在4000吨以上。甘肃万林科技公司生产的“文冠盛宴”、“文冠礼宴”、“文冠善宴”等系列果油远销全国各地,其中“裕生源”、“西奇”品牌文冠果籽油分别荣获第七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优质奖和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产品至尊奖。政府支持,企业带动农户的模式推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随着对文冠果综合研究、开发力度的日益广泛和深入,文冠果产业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将日益增大。靖远县文冠果品牌正在形成,靖远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将越走越宽。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乌兰镇、东湾镇、北湾镇、北滩镇、刘川镇、东升镇、五合镇、双龙镇、麋滩镇、平堡镇、三滩镇、高湾镇、大芦镇、若笠乡、兴隆乡、永新乡、靖安乡、石门乡。

《靖远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靖远文冠果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靖政发〔2016〕152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

《地理标志产品靖远文冠果油》(草案)

七. 甘肃省 白银 靖远县 靖远枸杞

靖远枸杞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靖远县把枸杞种植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基地兴产业,以产业带基地,着力培育枸杞优势产业,目前,枸杞种植面积达到2.88万亩。

1999年,靖远县枸杞栽培技术在北部乡村开始试种推广,由于经济效益明显,枸杞种植很快在北部的几个乡大面积推广,2006年底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达到7800亩。今年,靖远县把扩大枸杞种植面积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产业,列入了全县“壮大三大产业,建设六大基地”的总体规划,规划在北部六个乡种植枸杞2万亩。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金融部门贷款825万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通过县乡联动,真帮实扶,规划地块,责任到人,全力推进枸杞基地建设。成立科技服务小组,技术人员包乡蹲点,适时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在选苗、施肥、栽植、修剪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优质服务。先后共在枸杞种植乡村举办培训班38场(次),培训人员4800多人次,免费发放资料10000余份,发放《枸杞丰产栽培技术》6000册,赠送枸杞技术讲座光碟60盘。完成枸杞种植21000亩,为枸杞基地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靖远枸杞每年7月中旬大量上市,主要品种是大果枸杞新品种“宁杞3号”。我处常年供应枸杞,我们在加工环节上严把质量关,从收购上做到根据档案到户收购,按产量收购,建立收购档案。并承诺:不是本区域内的不收,不是农户自产的不收,含有二氧化硫的枸杞不收。保证客商能真正收到原产地枸杞,克服了其它商家从市场上收购无法确认原产地的弊端。并为客户提供收购、包装、运输等一条龙服务。

靖远枸杞产地范围为甘肃省靖远县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双龙乡、石门乡、刘川乡、大芦乡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一、品种

传统本地枸杞。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300至2300m,土壤为灌淤土或灰钙土,质地为沙壤土或中壤土,pH值7.5至8.5,有机质含量>1%,全盐含量<1%。

三、栽培管理

1.育苗:采用枸杞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育苗。硬枝扦插育苗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树液开始流动,芽体未萌动,土壤解冻20cm以上进行;嫩枝扦插育苗以6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宜。

2.栽植时间:分为春植和秋植两个时间。春栽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秋栽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冬灌前)。

3.栽植密度:密度为2668至3330株/hm2。

4.肥水管理:以有机肥为主≥55t/hm2,适量追施氮肥≤1.5t/hm2,干旱时及时进行灌水。

5.整形修剪:通过定干和短截修剪,以自然半圆形为主,确保树冠通风透光。

6.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摘与制干

1.采摘时间:采摘时间6月中旬至10月中旬。

2.制干:将采集的鲜果清选后,及时进行脱蜡处理,然后自然晾晒,晾晒至果皮皱缩后脱水,再进行热风烘干,去果梗,至干果。热风烘干温度控制在45℃至60℃之间,干果含水量控制在13.0%一下。工艺流程为:鲜果→清选→脱蜡→晾晒→水洗→热风烘干→去果梗→干果。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形扁纺锤形或长扁卵形,果皮呈橘红色或红色,基部具有明显的白色果梗痕,果皮薄而皱缩,籽小而少,味甘甜。

2.理化指标:干果果重范围:250粒至600粒/50g。多糖含量≥3.1%,总糖含量≥39.8%。可食率100%,出干率≥2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八. 甘肃省 白银 景泰县 景泰发菜

红水乡:盛产发菜。

九. 甘肃省 白银 景泰县 沙漠蜜瓜

沙漠蜜瓜

景泰“沙漠蜜瓜”产于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景泰县的沙漠地带,这里土壤含沙60%,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蜜瓜生长的优越条件。该地生产的“沙漠王”蜜瓜系列产品,其肉厚瓤甜,酥脆爽口,柔嫩多汁,含糖量达18%以上,自推广种植以来,以其个大、皮薄、肉厚、瓤甜而闻名。纯正的品质深受广大顾客青睐,并获97、98、99、三年省级蜜瓜评比第一名。经测定,蜜瓜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有延年益寿、生津润肺的独特功效,是老少皆宜的滋补佳品,馈赠亲友更是蜜上加蜜。品种有:玉金香、银兔、新红蜜、珍珠香、早黄30F,抗病蜜宝王、红宝石、优质白兰瓜等十多个品种,蜜瓜预计七月初上市,欢迎广大消费者及客商前来洽谈购买。

十. 甘肃省 白银 靖远县 北方铜鱼

  鸽子鱼学名北方铜鱼,鲤形目,鲤科,亚科,铜鱼属,地方俗名鸽子鱼。因其形似鸽子而得名,体扁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背古铜色。头小,口小呈马蹄形,具长须一对,头长为口宽六倍左右。唇厚,下咽齿末端斜切,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肉质细嫩鲜美,骨刺少。肉嫩醇香,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被视为珍馐佳品。是黄河中特有的珍贵鱼类品种,以味美肉肥著称,鸽子鱼栖息水域有局限性,主要分布在靖远至中卫一带的200公里的黄河河段。它鳞少身短,腹大嘴尖,被网后,隆起的脊背高悬,较大的胸鳍宛若鸽翅,远望犹如一只鸽子栖之网上,据志书《彩鱼》载:“山岩之上鸽子最多,涉入黄河即变鱼。味最美。”鸽子变鱼不堪信,但鸽子鱼肉,细腻白嫩,具有提气补虚,滋阳补肾的功能,是老弱病残者的滋补佳品,曾是历代朝廷必不可少的“贡品”。在封建社会里,皇宫王府举办盛筵,每当有人酒酣意醉,即食鸽子鱼醒酒,效果甚佳。在清代,宁夏曾用鸽子鱼向朝廷进贡,由于这个原因,民间又称其为宫廷鱼,并流传一句赞美鸽子鱼的俗话“天上的鹅肉,山里的鸡,比不过黄河的鸽子鱼”。据史料载,“民国33年,靖远输出鸽子鱼3000只,每只价高300元”。古往今来,鸽子鱼成为靖远首屈一指的名优。鸽子鱼数量不多,故而十分珍贵。它生活在黄河水流湍急的峡谷中,很不容易捕捞。寒冬它沉入河底冬眠;初春苏醒,3、4月间产卵;夏季黄河汛期水流特别混浊时,它不得不浮出水面换气,这时为人们捕捞的良机。鸽子鱼很留恋家乡,无论被黄河洪水冲得多远;清醒后也要长途涉水,逆水洄游,返回故里。在靖远无数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中,“鸽子鱼”的传说闻名遐迩。
    传说在黄崖、双漩一带天空飞翔的鸽子,每当夕阳西下,一双双、一对对,一齐向急泻奔腾的黄河激流中飞钻进去,一到河底则一变而成鸽子鱼。说来奇怪,从这里偶尔打捞上来的鱼和黄河中其他鱼类大有区别,它圆头尖嘴红眼圈,体短而圆肥,其肉洁白少鳞刺,看起来酷似鸽子。经烹调摆上筵席,味压各种名鱼,成为席上珍品。据说有一年一位渔夫,曾偶尔捕得了一对鸽子鱼,他上市兜售,却被官衙发现,见其状十分奇怪,衙役为了讨好县太爷,以十两白银购去献给了知府,知府一见,以为奇货可居,又孝敬给了皇上,皇上命御厨做好端上品尝,其味清香无比,认为天下任何鱼都难比得上它,当即传下圣旨:要靖远每年向朝廷进贡鸽子鱼一百对,定为常例,不得短缺,如有违阻,要拿地方官问罪。知县接到圣旨,心生一计,以为有利可图,便规定以百队变为千对的伎俩,命全县鱼户,在每年底上缴鸽子鱼一千对,若按期不缴,以违抗圣旨治罪,满门抄斩。
    从此县衙按全县渔户人数,规定每户捕交鸽子鱼数额,辈辈应差不能更改。不少的渔户们因为实在无力上缴,只得逃往他乡,另谋生活。
    为了应差,渔户们到了每年冰封大地的时候,便来到人迹罕到的黄崖、双漩峡谷,安营扎寨,顶着风雪,每到傍晚,身系麻绳,由河岸同伙拉坠,颤颤惊惊地踏着冰到河心打开结实的冰块,在冰眼中撒网打鱼,只要稍微不小心,就会掉入河中,葬身鱼腹;所以鸽子鱼身价很高。
    有一年,皇上在元宵节要大宴群臣,加倍向靖远索要鸽子鱼。当时天寒地冻,眼看快到大年除夕,而渔夫们十网九空,县衙的牢房内押满了交不上鸽子鱼的渔户。就在这时,有一个自称渔民儿子的渔民,挺身而出,来到县衙请求知县放了在押的渔民,他愿在一夜之内,交足皇上索要的鸽子鱼。知县正在为交不上鸽子鱼,愁得如坐针毡,听到这一喜讯,马上释放了在押的渔民,命令衙役带了这位自称渔民儿子黑夜赶到黄崖、双漩峡。这位渔民的儿子,摸黑带了一把斧头,走到结冰的河心,打开了碗口大的一个冰眼,命衙役把一盏灯笼放到冰眼旁,霎时河底的鸽子鱼望着灯光前追后赶,从冰眼蜂涌不断的跃出,不到半个时辰,鸽子鱼堆成了小山。衙役们喜出望外,车装马驮,好不高兴,浩浩荡荡地回县衙交差。走了一夜,第二天旭日东升,车马刚刚要起程上路,只听得车马之上扑扑咕咕作响,接着一只只的鸽子突然从车马中凌空而起,铺天盖地飞向长空,而且回头眸视着渔民的儿子盘旋,只见他也化成了一只白鸽同其他鸽子共同翱翔飞去,连一只鸽子鱼也没有留下。
    衙役们惊吓的目瞪口呆,只得回衙向知县禀明情况。知县听了更是吓得魂不附体,皇上等到元旦,还不见靖远知县贡鱼进京,便下圣旨押靖远知县到京,以违旨治罪。
    靖远县鸽子鱼的贡差,直到解放前才得以废除。现在鸽子鱼数量不断减少,已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究其原因,除了老百姓的滥捕外,主要是黄河水质的污染,特别是工业污染,从兰州的兰化兰炼和白银公司各大工厂排放的工业污水,破坏了黄河鸽子鱼的生存环境,使得这一珍贵地方几近灭绝。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治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动物,鸽子鱼这一珍贵鱼类有望得到空前的发展,那么,老百姓吃到鸽子鱼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了,我们热切的等待着这一天吧!

推荐特产